7月9日清晨,一架来自日本航空自卫队的YS-11EB电子侦察机悄然出现,缓缓逼近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。
不久后,中国空军一架挂载实弹的歼轰-7A“飞豹”战机迅速升空,展开了一场惊险拦截。
令人没想到的是,第二天,几乎相同的场景再次上演,两国军机在东海空域展开了连续两日的“贴脸较量”。
结果我国还没说什么呢,日本方面率先发难,高调指责中方战机危险接近,并强烈要求此类事件绝不可再发生。
那么日本这次又想搞什么事情?我国又该如何应对呢?
事发经过
7月9日早上10点50分至11点05分,东海防空识别区内,中国空军一架挂载霹雳-5空空导弹的歼轰-7A战斗轰炸机,从东部战区某空军基地紧急起飞,迅速锁定日本侦察机。
两机最近时的水平距离仅30米,垂直距离也只有60米,几乎可以看清对方驾驶员的面部。
这场“贴脸式”拦截,持续了整整15分钟,最终,日机选择调头脱离东海空域。
然而仅仅过了一天,7月10日10点整,“飞豹”再度升空,这一次的拦截持续了10分钟。
日本媒体对这两次事件进行了密集报道,防卫省更是罕见地在多个时段召开记者会,试图把中国塑造成危险挑衅者。
他们声称,中国战机异常接近,有可能引发空中碰撞,并表态这是极其严重的安全隐患。
但中国国防部直接撕碎了日方的谎言普患配资,明确指出日方侦察机没有提前通报航线与任务目的,擅自闯入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,已严重违反国际惯例。
中方出动“飞豹”进行识别与驱离,完全合法合规,不容置疑!
事实上东海防空识别区并非新设,自2013年起,中国已经公开划设该区域,并明确所有外国军机必须提前通报。
这并不是中日之间第一次发生空中摩擦的紧张时刻,但这次之所以引发巨大关注,更在于中国此次选择了“飞豹”战机。
飞豹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战斗轰炸机,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服役以来,已战斗值守三十余年。
它不仅具备远程巡航能力,更能携带多种实弹武器,尤其适合执行长时间滞空监视与中低烈度拦截任务。
许多人或许会疑惑,在中国已大规模列装歼-16、歼-20等先进战机的今天,何以让这位“空中老兵”再次担起重任?
原因很简单,对付像YS-11EB这样慢速、老旧、无自卫能力的侦察机,飞豹恰到好处,不浪费资源,还能锻炼飞行员实战经验。
事实上,这早已不是第一次与日本空中力量照面。
早在2014年,一架中国苏-27战机,就曾在东海拦截日本的OP-3C电子侦察机与YS-11EB,而飞豹在近年来频频出现在东海、黄海方向,已成为中国空军守卫海防的“常驻力量”。
日本媒体对飞豹的航程和滞空能力曾表示惊讶,称自己都快没油了,歼轰-7还在飞。
这不仅说明了飞豹的续航优势,也从侧面折射出,中国空中力量的常态化部署,已让日方倍感压力。
此次日本使用的YS-11EB,本身也颇具历史,这是日本战后自主研发的第一款涡桨客机,最初用于民用运输,后被改装为电子侦察平台。
尽管其电子模块在90年代有所升级,但平台老旧,航速缓慢,抗干扰能力有限。
目前日本航空自卫队仅剩3至4架YS-11EB服役,更多依赖RC-2等新型侦察机。
此次在东海现身,恰逢台军“汉光41号演习”启动,日本意图明显,借机侦察解放军东部战区的反应部署,所以与其说是一次偶然的飞行,不如说是有预谋的战略探测。
每逢台海敏感时点,日方总会趁机派出侦察机靠近东海,甚至直逼识别区边缘,试图“蹭线”测试中国反应。
而这背后,恐怕不光有日本自己的想法,也有替美国“探路”的嫌疑,日本与美国的军事部署早已深度绑定,YS-11EB的这趟出行,很难说没有美方授意在背后推波助澜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中国军机驱逐日本侦察机的同时,7月10日,王毅外长与日本外相岩屋毅举行了45分钟的会晤。
王毅外长措辞严厉,直言希望日方“正视历史、汲取教训”,并就台湾问题、东海争议提出三项明确要求。
而岩屋毅则一边表示日中关系正取得积极进展,一边又在会谈中抛出“反对中国改变台海现状”“关切中国军机接近”等言论。
中方对此并未退让,未在通报中提及日方关切的稀土、牛肉、水产品等问题,展现出极强的战略定力。
回头来看,这场连续两天的东海空中相遇,或许只是中日之间更深层次关系变化的缩影。
日本一方面在对美贸易战中试图打“亲中牌”,另一方面在东海、台海问题上又频频挑衅。
未来,随着歼-20、歼-16等新锐战机全面列装,像飞豹这样的老将或许将逐步退出一线任务,但它们在“最后一公里”的拦截中,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在这片不断升温的东海天空中,每一次有理有据的拦截,都是中国捍卫国家主权、维护区域稳定的有力宣言。
信息来源:2025-07-11 13:36·观察者网 日本又炒作:中国军机“异常接近”,距日侦察机仅30米
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